清朝也兴科举,引导读书禁锢思想,为何洪秀全
科举制度自唐朝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世族垄断统治阶级的现象,让寒门的菁英可以经由科举考试一举跃龙门,成为政府官员,实现阶级跃迁,让社会一直有著上升的通道,很大的程度是缓和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
当然既然科举是选举官僚的方式,考什么就很受考究。在封建时代,多半是以四书五经为标准教科书,让广大士子钻研在儒家思想当中,出发点是建立核心道德思想,希望在法制不足的地方,由各人内心中的道德来做一些有益于民的好事情。
正如同我们如果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倾向怎样的思维模式。科举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心,让官僚制度不至于腐败得太过迅速。但是读书考科举对于一般士子学生来说,只是建立了第一层的人生观。等到考试考上,或是久考不上时,他们会发现他们面对的世界跟书上说的不一样。也就是世界观的认知开始确立,也跟人生观产生冲突。
为了能更好地活在这个社会,于是人生观跟世界观要开始调和。有人选择相信自己的人生观,立志要改变世界,有人认为这世界是对的,读的书是错的,所以解构了既有的人生观,开始跟充满恶意的世界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而百官之间对于政见的相异与权力的追逐,互相倾轧又更让坚持儒家的道德观更难。
所有读书人参加科举都是为了功成名就,追求成为名臣将相,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往往书中的道德观不足以遏止人心的贪欲。因此清官总是极少数,巨贪也并不多,但是你要官不贪污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每个封建王朝越到末年,整体的架构积累的问题与贪官的比例也会更高。科举的作弊比率也会提高,因此唐朝的黄巢考不上,清朝的洪秀全也考不上。
黄巢也是读过书的人,却可以彻底流民化,屠城食人,运用恐怖统治巩固自己的权力。黄巢因为科举考不上,写下了一首有名的《不第后赋菊诗》来发泄心中怒力。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对于出身富豪之家的有才之人,社会阶层的上升通道壅塞是很严重的。
而洪秀全也是如此。
在科举失败之后,也面临了人生观的解构,他彻底地放弃了儒家的那一套,因为那不能带来成功,他接受了梁发的《劝世良言》当中的基督教架构,并在失意之中,将自己的欲求与价值观经由基督教的传说进行重组,利用西方教会的发展模式,在当时政府权力不能有效管辖的广西开始发展。
吸纳群众,采行公有制,初建有效率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的打败了颟顸的满清南方地方督抚们。这并不是思想禁锢的失败跟基督思想的诱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底层生活遇到困难,而领导底层的中阶层人士却完全见不到社会的上升通道。
他们不是摆脱思想的禁锢,而是他们已经无法从这套思想获利了。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便有如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了。
科举确实能够稳定统治,禁锢思想。但是它并不是万灵丹,还需要完整的配套。
科举实行之后,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有民乱:唐朝有黄巢之乱,北宋有方腊之乱,元朝是红巾起义,明朝是流寇之乱,清朝则是太平天国之乱。
会发生大型民乱的不是因为思想不忠,而是因为民生凋敝。反也死,不反也死啊!
即使没有洪秀全,也会有陈秀全,林秀全。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遍地都是王,短暂又辉煌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1/021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