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性情思想,出于历史局限性,过分夸大
董仲舒性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他过度的夸大教化的作用,和他对于人性等级的划分,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我们要对他性情理论中,不符合当今价值观念的思想部分进行反思。
首先,董仲舒主张“性未善”的人性论,性有善质、情有恶质,为了将人性中的善质显发出来,就需要对中民施行王道教化,达到“栣恶扬善”的目的,这也符合他的政治教化诉求,为专制君主统一天下万民的思想提供现实可能性。
可善之性和可恶之性的对立是终生的,继善成性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时刻则天之行、配天之德的栣情去恶,才能达至性善,王道教化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董仲舒在秦亡汉兴的背景下,为了提醒统治者不要重蹈、秦重刑罚轻教化而亡国的覆辙,他过分夸大了教化的作用和功效。尽管他也提到要刑罚和教化兼举,但他竭力主张教本刑末、德主刑辅的观点。抛开董仲舒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无论何时,都必须坚持教化和刑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崇尚法治社会的今天,道德教育和法律手段是我们维护社会平稳、长治久安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董仲舒虽然主张“性未善”,认为性可为善亦可为恶,但是在面对社会实际问题上,他仍然偏向于善,所以他对于教化的功效有点理想化,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其次,董仲舒对封建等级思想的维护。董仲舒对人性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和需要被教化,“中民之性”可以通过教化以显发人性的善,使“中民之性”向“圣人之性”趋近,而“斗筲之性”则没有教化的必要。
他认为孟子言人性善,是高抬了“斗筲之民”,顺便也拉低了统治者的尊贵地位;而荀子言人性恶,统治者也需要接受教化,那么统治者的神圣地位便不复存在。董仲舒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统治者置于高贵的圣王和教化者地位,万民受他教导,如此统治地位就能稳固。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符合历代统治者的要求,所以在封建时代一直延续着,从而对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性三品说”归根结底还是在维护“君权神授”的统治阶级思想,这与当今倡导人人平等的思想相违背,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作为汉代大儒,其性情思想确实宏大深邃。在心性、性情的分疏离合框架下,董仲舒以阴阳释性情的方式将性情二分,最终推出了“性善情恶”的性情论和“性未善说”的人性论。时至今日,董仲舒的这些思想依然在很多方面发挥着影响。
董仲舒的性情思想,是在综合了以先秦儒家为主的、诸子各家的性情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天的本体系统,将阴阳、五行引入性情理论中,以此来言说他的性情论和人性论,他的性情论的落脚点是为“王道教化”提供理论依据。
先秦儒家的性情思想,是董仲舒性情思想的主要来源,本文主要对孔子、孟子、荀子和《性自命出》的性情思想进行梳理,通过其各自对性情思想的论述,和发展脉络探寻董仲舒性情思想的理论依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从先秦儒家到董仲舒性情思想经历着由心性一致、性情一致到心性分离、性情相分的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不是按着历史、时间的逻辑在推进,但是这种分疏离合的演变过程一直进行着,其本质上还是自然之性和社会之性的分疏离合。
第二,董仲舒引入阴阳概念解释性情,推出了“性善情恶”的性情论和“性未善说”的人性论,这在中国性情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如扬雄、王充、韩愈以及宋明哲学家研究性情时,均或多或少受到董仲舒性情思想的影响。
第三,董仲舒的性情论和人性论的落脚点是“王道教化”,这也符合他的政治教化诉求。董仲舒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作为他哲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性情思想,为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层面所借鉴,并对我们日常的生活、民族性格、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1/0508/706.html
上一篇:「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秦安:学党史诵
下一篇:科技赋能教育“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