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校长有话说!通识教育应坚持问题导向和未
文/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言荣
大学根本,在于育人。作为国内办学历史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现代大学之一,四川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着丰富而优秀的实践经验。
近期,针对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四川大学召开了通识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专题推进会,同时李言荣校长发表了文章,深刻探讨了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并针对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还详细介绍了四川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看“川大方案”如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川大人”。
通识教育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如何培养出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时代新人首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具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具有全球竞争力、能够胜任未来挑战。这“五个具有”的能力贯穿于大学期间的所有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可以说,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优秀公民和创新人才的根和本。
正因为如此,大学的通识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视野尤其是国际视野的拓展、面向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培养,真正让学生能够颜值与才华齐飞、气质共涵养一色。
认识:通识教育应打破学科藩篱
关于通识教育,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而且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所谓“通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认为,通识教育一般而言是指超越各学科专业教育之上的人的共同属性、公民的共性、技能的共性和文化的共性知识和能力,是对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共同认识和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加强通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是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主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打下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底色。此后的硕士生阶段则以专业教育为主,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是要选择就业的,所以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博士生阶段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专家”,具有扎实而宽广的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无论学生读到什么学位、从事什么工作,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都应该使其多学一点科技史和人类文明史,多了解一点人类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与不学,其气质完全不一样。因为高品质的通识教育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格局和精神境界,进而转化为学生直面飞速发展的世界、应对变幻莫测未来的基本素质和本领。
经过这样熏陶的学生,也就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人,成为既有思维深度又有视野广度的人,成为积极乐观、开放阳光而又坚忍不拔的人。
第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通识教育也是必然之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引领、推动。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也要从过去习惯于模仿,向敢于质疑再到勇于创新转变和跨越。
坦率地讲,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还是以高考为导向的模仿式学习、以标准答案为主体的应试教育,很难有什么敢于创新的提问和与众不同的答案。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就应该及时转变为以质疑、挑战为主。因此,大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底层思维方式的训练非常重要,学术上的质疑与反思都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素养。
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是有创造发明基因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自然、一步步走向强大,其关键也是靠不断创新、挑战极限。正因如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点儿世界科技史,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会激发起学生创新创造的欲望、填补空白的冲动,就能有一种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鸟瞰世界科技与人类文明变化的感觉。
第三,加强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走向舞台中央引领能力的必然要求。放眼未来二三十年,我们培养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地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去展示甚至去引领,这就需要我们今天培养出成千上万软硬实力兼备的各路英才。只有对人类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深邃的理解和领悟,并能吸收成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才能支撑我们的学生自豪地面对世界、自信地面对未来,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实力、展示中国风采。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1/071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