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研室:跨专业、跨地域教师的“思想碰撞
虚拟教研版块跨专业跨地域教师“思想碰撞”领域
记者陈曦
依托在虚拟教研板块,教师可以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增强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李传勇
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
7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首批拟推荐约400个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探索“智慧+”下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 “ 时代。什么是虚拟教研室?与传统的教研室相比,虚拟教研室有什么新东西?为什么要开展试点工作,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
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教研形式
“虚拟教研室是建立在“智慧+”时代背景下的’,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虚实教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传勇表示,早在2019年,南开大学就开始探索以校级教研团队模式建设虚拟教研室,并在过去两年两年来,先后成立了“新文科虚拟教研室”和“经济学院本科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开创了文科教育新模式。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虚拟教研室有助于弥补原有基于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的不足,有效解决跨学科师资配置和知识分配问题。高校科研队伍结构.
“虚拟教研室的建立,可以使教研工作更加动态和开放,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弥补传统教研方式的不足。 ”李传勇认为,一般教研室是指学校的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组织;而虚拟教研室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原有教研室的参与者和教研功能进行扩展和补充,在某一方面做得更好或有共同意愿解决某一问题的教研员可以进行相关教学、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的在线联合研究与讨论。
李传勇认为,虚拟教研室的核心仍然是教研。现在教师面对的是网络时代的学生。网上有各种各样的MOOC,学习的方法也很多。传统的单一知识教学课堂具有育人的效果。需要改进。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现状,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达到课程教育的效果,如何有效地与学生合作。这些都需要教学研究。借助信息技术,虚拟教研室让教研工作更加便捷,参与教研讨论的范围更大,让以前受地域和精力限制的工作更容易完成。
“因此,依托虚拟教研室,教师可以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交流活动,全面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增强对现代信息深度融合的能力。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李传勇表示,依托虚拟教研室,还可以加强跨专业、跨学科、跨校、跨地区的教研交流,推动协同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高校间优质师资培训资源库。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以南开大学文学院新文科虚拟教研室为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沉立艳介绍:“新人文虚拟教研室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放。活动形式为召集人制,每两周举办一次;网络也已启用。真正开展线上交流和虚拟教研活动的协作平台,探索新文科教学实践改革与科研同步发展的可能性。”
虚拟教学建设
“2019年以来,南开大学逐步建立了13个跨学科校级教研团队。这些实际上是虚拟的教学和研究室。团队开展了大量跨学科、跨地区的教研活动。”李传勇介绍,这些团队包括有效教学、研究性教学、智慧学院、学术指导、实验实践、创新创业和融合课程,新文科、新工科。
以研究型教学团队为例,在研究性教学方面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专业教师担任带头人,结合学校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形成一个校级团队,带动全校的科研、教学的发展。
目前,科研教学团队包括天津乃至全国的高校和企业。团队负责人张伟刚先生介绍,去年COVID-19疫情期间,团队经常每月召开线上会议,有一个活动,有些是案例研究,帮助团队成员分析课程;有的教授学术研究,研究教学工作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其他是公司参加研讨会,根据公司企业项目的需要应用科研方法和成果。
再比如南开大学首创的智慧书院,借鉴了书院制的概念。老师和学生虽然在物理上并不在一起,但他们在网络上“生活”在一起。在接下来的交流活动中,师生关系不断拉近,互相学习,增长见识。
智慧学院的模式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育人的新平台,引导学生不迷茫,发展才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1/0806/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