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往事
自从我的孩子决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一直在和研究生聊天,我对学历很感兴趣,学到了很多研究生的相关知识和故事。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学位,以研究生为最高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为研究生,即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本科毕业后可通过考核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生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生毕业后可获得博士学位。
我国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层次。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毕业后,学生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大学生司的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即学生经过学习、考试、论文答辩,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研究生可分为全日制(普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统一招收的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般来说,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需要攻读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申请的专业不同)和专业课程。但是博士生的候选人不需要考政治。普通人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生”。
硕士研究生按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看看我国研究生开学以来的年月?
其实,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我国自清末就设立了“通儒书院”,作为对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民国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的过渡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民国时期就已初具规模,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
1930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国外大学开始与中国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交换研究生。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远东协会和学术交流中心签订了研究生交流协议,制定了研究生交流指南。 1935年至1937年,中德两国至少成功进行了两次研究生交流,共互派学生14人。交流过程大体顺利,但也有一些小变数和波折。清华大学与德国高校的研究生交流虽然规模小、时间短,但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蔡元培是第一个将研究生教育体系从虚拟转变为现实的人。他效仿德国,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研究院制度。 1918年《北京大学研究所总章》对研究所的设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根据这一章程,北京大学于1918年秋成立文理法学院,至此,可以说产生了我国真正的现代研究生教育。
清华中文研究所成立于1925年,聘请了当时学术造诣最深的四位学者为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仁。他们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被称为蓬勃发展。短短四年时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这是一个奇迹。
1.高考
民国研究生是怎么被录取的?高考之难,让无数人望而却步。能通过入学考试的人,之前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平均年龄35岁!第一次招生,全国只有32人。所有试题都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姓名,写下每个人的朝代和主要著作; 100个古地名,各答今日何在; 100个书名,回答每本书的作者; 100首诗,回答其中的每一首诗。能通过入学考试的人很少,堪比当今世界上最难的大学。
2.学院制度
和现在的完全不同。中国科学院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系统。学制没有规定,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看学生的意愿。整个学院没有管理人员,只有教授和学生。关系非常密切。其中一位导师梁启超曾经带学生出去赏景讲学,无限向往。当时的学术氛围可想而知。
3.常规考试
常规考试和现在一样,包括阶段性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不同的是,中国国学的各种考试都是导师自己设定和批改的,学院也不是统一组织的。比如被称为教授、儿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总是写出自己的疑问。老陈掌握了20多种语言。据说全国能听懂他讲课的人不超过10人。就连冯友兰、朱子清、吴迷等教授也经常坐在教室的后面。
陈老非常重视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他从不组织小考试,只组织大考试。大考的科目也多种多样。比如,在一次考试中,陈先生亲自编了《上海联合》的《孙行哲》,请同学们写对联。这个问题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各界学者争相讨论,班上可与之匹敌的寥寥无几。最后,陈老公布了答案:“胡适之”,并从苏东坡的诗歌、音韵、语文学的角度进行了严谨的论证。众人信服,一时风靡一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期末考试全0分怎么办?补考、扣学分、写检讨、劝退?嘿,都不是,人们最不看重的是成绩。老陈看着教室里的白纸,笑着继续讲课!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1/080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