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
杨振宁像 | 吴为山 | 雕塑
70×31×40cm | 2014年
编者按: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吴为山发表了致辞,特刊登全文,以飨读者。
会议现场
学生代表献花
尊敬的百岁寿星,科学大师,杨振宁大先生:尊敬的海内外嘉宾:首先敬颂杨先生!一百岁,是天大的事。 对于一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而言,一百岁就是一百岁。而对于杨先生,饱经风霜,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在世界科学史、文化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师,他的一百岁则包涵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进行科学实践;人类自省内心世界表现主观情感的历程。因此,我们今天的雅集,不仅是为杨先生祝寿,更是对他以科学的巨大成就“改变中国人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对他饱含赤子之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鞠躬尽瘁精神的致敬。今天的主题是研讨杨先生的学术成就。就我这位当年高考物理只考69分的人而言,是不可及的。但25年前,通过雕塑艺术结缘以来,我深深为杨先生所感动、所折服。一是,他对雕塑艺术精辟的论述,体现了他对立体空间与艺术欣赏,形体塑造与艺术家风格的关系的透彻认识。1997年,先生看到我所作的一批雕塑,便指出红山文化、罗丹、贾科梅蒂对我的影响,他从夸张了的女人体中看到了红山文化的泥性与母性;从形体的拉长看到贾科梅蒂雕塑中的存在主义倾向;从塑造的张力看到了罗丹捏塑的激情。杨先生说:雕塑是三维空间的东西,你得从每一面都看得出它的意味。他的具有现代心理学和现代美学意义的学术判断,反映了科学大师的独特视角。二是,杨先生1997年寄给我《美与物理学》一文,剖析了科学家论文的风格。他通过狄拉克的论文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直达宇宙的奥秘,与海森伯论文的朦胧,有时似乎茫然探索的特点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刻地阐释了科学家在阐述客观真理时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在他看来,每个创造性活动都表现为一种风格,风格的强烈决定了创造者的贡献。先生对风格的论述也适用于对艺术及其艺术家风格的理解与分析。三是,杨先生对我所提出的写意雕塑理论,做出的判断是:“一次又一次从中国三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探索着中国二字的真义。它打造了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中国艺术的立足之本。”杨先生以平衡二字,妙释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物质与精神的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关系。四是,杨先生题写“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杨先生本人也是创新的典范,他融汇万象于一体的综合性思维,结合逻辑归纳的理性判断,其结论往往出人意表,直达本质。五是,杨先生以淡定超然,笑对人生。20年前,我为杨先生塑像,他拿着照片一点一点地琢磨,像是发现科学真理。时隔十年,同样是面对面塑他,他泰然自若,他说:“再过几十年后,大家觉得这个就是杨振宁应该的样子。”他的豁达和宏宽正像他所喜欢的高适的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我们将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云之上,一片澄明。杨先生,一个世纪走过来了,这是无数次吐故纳新的生命历程。他在自己的汉白玉像前伫立,凝神,那微笑可算是这世界上返璞归真的最纯真、最灿烂的笑!当然,我们也十分感谢翁帆给这份灿烂所赋予的纯真!一百岁,新的起点,祝先生快乐!吴为山
与会人员合影
2001年,在南京大学吴为山雕塑工作室,吴为山正在为杨振宁先生塑像
杨振宁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一生热爱艺术。并且和中国美术馆有着很深的渊源和友谊。2015年4月1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系列讲座第二期邀请杨振宁先生主讲《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将科学与艺术这两个看起来鲜有交集的门类,在有关“美”的契合点上做了一次完美阐述。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听众,以及在京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等近3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1/1007/1026.html